高级检索

“华龙一号”核电工程混凝土管理模式研究

黄政宇

黄政宇. “华龙一号”核电工程混凝土管理模式研究[J]. 南方能源建设, 2016, 3(3): 116-121.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16.03.025
引用本文: 黄政宇. “华龙一号”核电工程混凝土管理模式研究[J]. 南方能源建设, 2016, 3(3): 116-121.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16.03.025
Zhengyu HUANG. Research on Concrete Management Patterns of HPR1000 NPP[J]. SOUTHERN ENERGY CONSTRUCTION, 2016, 3(3): 116-121.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16.03.025
Citation: Zhengyu HUANG. Research on Concrete Management Patterns of HPR1000 NPP[J]. SOUTHERN ENERGY CONSTRUCTION, 2016, 3(3): 116-121.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16.03.025
黄政宇. “华龙一号”核电工程混凝土管理模式研究[J]. 南方能源建设, 2016, 3(3): 116-121. CSTR: 32391.14.j.gedi.issn2095-8676.2016.03.025
引用本文: 黄政宇. “华龙一号”核电工程混凝土管理模式研究[J]. 南方能源建设, 2016, 3(3): 116-121. CSTR: 32391.14.j.gedi.issn2095-8676.2016.03.025
Zhengyu HUANG. Research on Concrete Management Patterns of HPR1000 NPP[J]. SOUTHERN ENERGY CONSTRUCTION, 2016, 3(3): 116-121. CSTR: 32391.14.j.gedi.issn2095-8676.2016.03.025
Citation: Zhengyu HUANG. Research on Concrete Management Patterns of HPR1000 NPP[J]. SOUTHERN ENERGY CONSTRUCTION, 2016, 3(3): 116-121. CSTR: 32391.14.j.gedi.issn2095-8676.2016.03.025

“华龙一号”核电工程混凝土管理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黄政宇(1981),男,山东临沂人,经济师/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核电工程总承包合同管理工作(e-mail)24773964@qq.com。

  • 中图分类号: F416

Research on Concrete Management Patterns of HPR1000 NPPEn

  • 摘要: 介绍了国内核电工程混凝土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了华龙一号核电工程混凝土实行甲供与乙供管理模式的优缺点,结合华龙一号核电工程混凝土需求量大的自身特点,文章重点从经济性方面对甲、乙两种供应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降低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角度综合分析得出甲供模式为核电项目混凝土管理最优模式,以期对后续同机型核电工程混凝土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crete management pattern in domestic nuclear power project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ncrete supply management patterns bewteen plan A and plan B for HPR1000 nuclear power project. Considering the great demand of concrete for HPR1000 nuclear power project, the paper mainly makes contrastive study to the A and B Supply pattern from the economic aspect. By making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A Supply is the optimal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ucing cost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crete management pattern of the following nuclear power project with the same type of unit.
  • 在架空线路中,OPGW(Optical Fiber Composite Ground Wire)光纤复合架空地线是把光缆和地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保持架空地线原有的电气和机械性能。如短路电流、雷击电流、抗拉强度等性能。它由光纤单元与绞线层(包括铝包钢AS线、镀锌钢线、铝合金AA线、硬铝线等)组成。OPGW一方面可作为输电线路的避雷线和屏蔽线,对输电导线抗雷闪放电提供保护,在输电线路发生短路时承载短路电流;另一方面可作为传送光信号的介质,传送音频、视频、数据等各种信息,进行多路宽带通信。

    目前我国采用直流对导线进行融冰的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对地线和OPGW的直流融冰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在冰灾多发区对地线OPGW已开始有融冰的需求和应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对光缆光纤的使用寿命影响有待论证,需对OPGW耐高温性能、高温下衰减老化程度进行研究。

    融冰主要是增大地线的传输电流或采用短路电流,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融冰热平衡而实现融冰,融冰电流和融冰时与各参数之间热平衡关系式如下[]

    ((1))

    式中:I为融冰电流;R0为电阻;Q1为被融化部分的冰的温度从Te(结冰时外界温度)升温到T0(导线融冰温度)吸收的热量;Q2为融化冰所需吸收的热量;Q3为未被融化的冰温度变化吸收的热量;Q4为导线温度从Te升温到To所吸收的热量;Q5为冰表面散失的热量。当导线上通过的电流I,大于上式计算的临界融冰电流Ic。经过时间t,导线上冰层融化并脱落,达到融冰的目的。

    目前有电流融冰、交流短路融冰、直流电流加热融冰、高频高压激励融冰及阻线性融冰等方法。近年贵州出现罕见低温冷冻冰凌天气,在110~500 kV交流线路上,投入了直流融冰装置,确保了线路安全。地线融冰考虑利用变电站现有直流融冰装置,兼容导线和地线融冰,南方电网推广直流融冰[]

    融冰电流为使导线上覆冰融化的电流。融冰电流在导线电阻中产生的热量一部分使冰柱的温度上升至融点,一部分使冰柱融化,一部分损失在从导线表面到冰柱表面的传递途中,还有一部分通过冰柱表面散失,其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Ir为融冰电流,A;R0为0 ℃时的导线电阻,Ω/m;Tr为融冰时间,h;Δt为导体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g0为冰的比重,一般按雨淞取0.9;b为冰层厚度,即覆冰每边冰厚,cm;D为导体覆冰后的外径,cm;RT0为等效冰层传导热阻,(°)·cm/W。

    ((3))

    式中:d为导线直径,cm;λ为导热系数,W·(°)-1·cm-1,对雨淞λ=2.27×10-2,对雾淞λ=0.12×10-2

    RT为对流及辐射等效热阻,(°)·cm/W,雨淞和雾淞下计算公式分别见式(4)和式(5)。

    ((4))

    ((5))

    式中:V为风速,m/s。

    地线最大允许电流是在融冰的短时间内(最长几小时)允许导线达到最高温度所通过的电流,除考虑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外,由于白天有日照,会增加导线的表面温度,故还得考虑架空地线的日照吸热,其计算公式如下:

    ((6))

    式中:Imax为架空地线最大允许电流,ARtmax为架空电线达到最大允许电流时架空地线的单位电阻值,Ω/m;Ws为架空地线的日照吸热,W/m;tmax为架空地线融冰时允许达到的最高温度,一般取tmax=70°Cγ为架空地线吸热系数,新线为0.23~0.46,旧线为0.9~0.95;SI为日照强度,W/m2

    《110 kV~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规定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宜按下列规定取值[]

    1)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宜采用70 ℃,必要时可采用80 ℃,大跨越宜采用90 ℃。

    2)钢芯铝包钢绞线和铝包钢绞线可采取80 ℃,大跨越可采用100 ℃,和或经试验确定。

    3)镀锌钢绞线可采用125 ℃。

    对比可见,融冰时间短(一般取1 h),南方电网公司导线允许的温度取的大跨越的允许温度,因此地线融冰允许温度铝包钢绞线地线取100 ℃,镀锌钢绞线地线取125 ℃[]

    地线最大融冰长度即地线融冰过程中,受地线电阻的影响,随着融冰线路的长度增加,其电阻会增大,相应的融冰电压也会增大,而最大融冰电压受融冰装置最大输出功率和地线融冰绝缘子融冰电压控制。

    地线融冰主要通过传输电流或采用短路电流等方式,将电能转化成热能达到融冰的目的。由于地线融冰电流受地线长度及地线热稳定性限制,即不能超过其最大允许电流,同时不能低于实现其融冰的最小融冰电流。

    地线融冰主要通过传输电流或采用短路电流型,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达到融冰的目的,按照其接线方式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融冰接线方式:

    单极大地回路方式——融冰装置正极与地线相连,地线另一端与大地接地,融冰装置通过地线与大地形成回路实现融冰,如图1所示。

    图 1 单极大地回路方式
    图  1  单极大地回路方式
    Figure  1.  Circuit Mode of Single-pole Ground

    地线回路方式——线路两侧地线在首段分别连接到融冰装置正负极两端,尾端短接形成回路,如图2所示。

    图 2 地线回路方式
    图  2  地线回路方式
    Figure  2.  Circuit Mode of Ground Wire

    导地线回路方式即融冰装置正负极分别连接到融冰地线和一根导线上,尾端将地线与到导线短接形成回路进行融冰,如图3所示。

    图 3 导地线回路方式
    图  3  导地线回路方式
    Figure  3.  Circuit Mode of Conduct and Grounding Line

    分段导线回路方式——融冰装置正负极两端分别连接到线路两根导线中,将需要融冰的地线段首尾两端分别连接到两根导线上,形成融冰回路,如图4所示。

    图 4 分段导线回路方式
    图  4  分段导线回路方式
    Figure  4.  Circuit Mode of Subsection-Grounding Line

    在目前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施工中,普遍采用逐塔接地方式。而地线融冰需要在地线上进行通流,因此,地线需要融冰,首先应进行绝缘化,必须在地线和光缆悬垂串中加入绝缘子串,同时在地线和光缆耐张串中加入绝缘子串,使得地线和光缆与大地绝缘,如图5所示。

    图 5 OPGW光缆绝缘示意图
    图  5  OPGW光缆绝缘示意图
    Figure  5.  Schematic Diagram Isolation of OPGW

    放电间隙是保证绝缘地线投入融冰运行电压时能可靠绝缘,且绝缘地线遭受雷击时能有效及时的放电泄流。地线绝缘间隙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绝缘地线在污秽或覆冰时,在融冰电压的作用下不击穿。

    2)绝缘地线在线路工频感应电压和作用下不被击穿。

    3)无论绝缘地线在污秽或覆冰时,间隙均先于绝缘子放电。

    4)地线全绝缘时还应保证地线绝缘间隙在雷电梯级先导发展阶段,可靠击穿。

    地线实际融冰中,按照一线一策原则,每条线路地线融冰电流事先计算好,融冰时按照规定的融冰电流和融冰方式进行接线和升流[]

    在雷雨季节来临前,应每隔15~30 km公里选择一基杆塔接地或恢复地线逐塔直接接地方式,地线在变电站终端塔处及站内接地,覆冰季节来临前,站外接地点全部打开。

    架空线路的融冰电流与众多因素相关,如覆冰厚度、环境温度、风速、融冰所需时间等。每次电力系统面对凝冻天气时的外界条件都有所不同,为了研究各种因素对融冰电流大小影响规律,以云南省昭通电网为例,计算了几种典型的地线外部因素与融冰电流的关系,详见图6图9

    图 6 融冰电流与覆冰厚度的关系(环境温度-5 ℃,风速5 m/s,1 h融冰)
    图  6  融冰电流与覆冰厚度的关系(环境温度-5 ℃,风速5 m/s,1 h融冰)
    Figure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e-melting Current and Icing Thickness(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is -5 Degree Celsius,The Wind Speed is 5 m/s, Ice-Melting Time is 1 h.)
    图 7 融冰电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覆冰厚度10 mm,风速5 m/s,1 h融冰)
    图  7  融冰电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覆冰厚度10 mm,风速5 m/s,1 h融冰)
    Figure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e-Melting Current and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Icing Thickness is 10 mm, The Wind Speed is 5 m/s, Ice-melting Time is 1 h)
    图 8 融冰电流与风速的关系(覆冰厚度10 mm,环境温度-5 ℃,1 h融冰)
    图  8  融冰电流与风速的关系(覆冰厚度10 mm,环境温度-5 ℃,1 h融冰)
    Figure  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e-melting Current and Winds(Icing Thickness is 10 Millimetr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is -5 Degree,Ice-melting Time is 1 h)
    图 9 融冰电流与融冰时间的关系(覆冰厚度10 mm,环境温度-5 ℃,风速5 m/s)
    图  9  融冰电流与融冰时间的关系(覆冰厚度10 mm,环境温度-5 ℃,风速5 m/s)
    Figure  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e-melting Current and Time(Icing Thickness is 10 Millimetr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is -5 ℃,The Wind Speed is 5 m/s.)

    图6可知,覆冰厚度对于融冰电流影响很大,针对昭通电网常用的几种架空地线型号的计算表明,覆冰每增加5 mm,则融冰电流需要增加10~16 A。由于融冰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覆冰增加速度常常很快,因此在观察到架空线路覆冰厚度大于5 mm时就应紧急启动融冰预案。

    图中的温度差是指融冰时的导线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从图7可知,环境温度对于融冰电流影响也很大,针对昭通电网常用的几种架空地线型号的计算表明,环境温度每下降2 ℃,则线路融冰电流需要增加15~25 A。

    图8可知,风速对融冰电流的影响程度与风速大小有关,其中风速在0~4 m/s间,对融冰电流影响较大,风速为2 m/s时,融冰电流较无风时(风速为0 m/s)增加35~40 A;但是当风速大于4 m/s后,风速对于融冰电流的影响趋缓,大约风速每增大2 m/s则融冰电流增大5~10 A。

    图9可知,融冰时间在0.2到0.5小时内,最小融冰电流值变化比较快,变化范围在35~65 A之间,融冰时间从0.5~2 h之间,递减比较平缓,若以0.5 h融冰时间对应的融冰电流为基准,则融冰时间增加到1 h,融冰电流减少了20~40 A;融冰时间增加到1.5小时时,融冰电流减少了8~15 A;融冰时间增加到2 h,融冰电流减少了5~8 A。

    分析融冰通流温升对OPGW的影响,主要应研究对光单元的影响,需对光单元承受超过+80 ℃时的温度性能进行分析。

    我国的涂覆材料大多是丙烯酸树脂,使用的温度一般在-60 ℃~+85 ℃,指的是长期工作温度,当光纤应用在电力通信方面,这个温度范围能够满足要求[]

    依据《光纤用紫外光固化涂料规范》(GJB 2148—1994)3.2.2.4软化度要求,光纤被覆层的软化点应不低于+85 ℃;因此,光纤长期耐高温性能达到+85 ℃。

    为检测OPGW的融冰温度达到及超过85 ℃时是否对光纤传输质量及光纤机械强度造成损坏,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对光纤、纤膏、光单元进行了温度性能试验和温度循坏试验,详见附录D,并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在对光纤做+50~+150 ℃温度性能试验、常温~+150 ℃温度循环试验后,测试的光纤衰减范围满足行标及南网企标的要求;光纤熔接的接头损耗满足南网企标的要求;所测光纤未见涂覆层软化脱落及开裂等现象,与光纤芯能紧密结合。本试验证明光纤在超过相关标准要求+85 ℃后,在达到+150 ℃仍能正常工作。

    但在+150 ℃时试验光纤损减相对+140 ℃增加较大,在5次常温至+150 ℃温度循环回到常温后,衰减值与常温初测值有微小增加。这可能与试验用测试仪器精度有关;也可能是光纤涂层在高温下发生了轻微变化,影响了传输质量。

    根据试验情况,融冰时光缆内部温度宜控制在低于+140 ℃范围内,以防止更高温度对光纤带来的不确定损坏因素。受试验仪器的温度范围影响,+150 ℃以上的高温未做试验,建议到权威机构做后续的试验分析。

    在对纤膏做+50~+150 ℃温度性能试验、温度循环试验后,其主要性能指标仍可满足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值。本试验证明纤膏油分离(%)、蒸发量(%)等参数在超过相关标准要求+80 ℃,在达到+150 ℃仍能满足要求。其主要原因是,通信行标针是对-40 ℃~+80 ℃的使用环境做相关要求,而没有规定对特定高温再做试验。实际上而改变纤膏物理特性的滴点、闪点至少需要+200 ℃以上的温度。

    通过试验证明,融冰时纤膏温度在控制在+150 ℃范围内,仍符合应用要求。受试验仪器的温度范围影响,+150 ℃以上的高温未做试验,建议到权威机构做后续的试验分析。

    通过对光单元、光纤、纤膏的试验,可认为对光单元的耐高温性能的范围有较大的余量,可耐受达+150 ℃高温。

    在单根光纤温度性能试验中,+150 ℃时试验光纤损减相对+140 ℃增加较大,在5次常温至+150 ℃温度循环回到常温后,衰减值与常温初测值有微小增加的现象;但在光单元的整体试验中,24根光纤到达+150 ℃后损减没有出现以上情况,衰减值均不超过0.03 dB/km;从+150 ℃恢复到常温后,衰减值可恢复到常温初测值。这可能是光纤在光单元中受油膏保护,避免了涂覆层高温下与空气接触产生不良反应;鉴于目前所有试验均只做到+150 ℃,但已满足融冰温度的需要[]

    目前OPGW外层绞线材质基本采用铝包钢绞线,融冰电流计算时一般不超过+80 ℃。因此,光单元在融冰时的短暂升温过程中也是安全的。

    通过实验分析融冰通流温升对OPGW性能及寿命的影响,结合地线融冰的实际应用情况,针对今后实际地线融冰应用提出中合理的温度限制范围和应用建议:

    1)OPGW融冰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为确保融冰过程OPGW内部光纤不受损伤,光学性能和参数保持正常,OPGW融冰应遵循《南方电网输电线路地线覆冰防治工作导则》,且融冰温度必须受控。

    2)为更有效地跟进OPGW光缆受融冰影响的情况,应及时记录OPGW融冰电流值;测试记录OPGW融冰前、通流过程、融冰通流结束时及OPGW恢复常温后的光衰减,融冰通流过程,应至少每隔15 min测1次;有条件的应记录融冰线路监测点OPGW的温度。

    3)融冰通流过程全铝包钢OPGW表面温度应控制在+80 ℃以下,特殊情况下不超过+90 ℃;中心束管式OPGW表面温度必须控制在+80 ℃以下;铝合金OPGW表面温度必须控制在+70 ℃以下。

    4)融冰过程中电流突增、温度突增、光衰减发生明显的变化,应立即停止融冰。

    5)OPGW融冰可采用直流融冰方式,在线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OPGW应单独融冰。

    高春萌
  • 图  1   甲供混凝土模式管理流程及合同关系

    Figure  1.   Concrete supply management flowchart and contract relationship of Pattern A

    图  2   乙供混凝土模式管理流程及合同关系

    Figure  2.   Concrete supply management flowchart and contract relationship of Pattern B

    图  3   华龙一号和AP1000两台核电机组混凝土用量

    Figure  3.   Concrete quantity for two nuclear power units of HPR1000 and AP1000

    图  4   甲供模式比乙供模式节省费用

    Figure  4.   Comparison of expense saved by supply pattern A & B

    表  1   国内核电工程混凝土管理简介

    Table  1   Brief introduction of domestic nuclear power project concrete management

    模式 搅拌站运营管理发包方 搅拌站运维及管理范围 混凝土原材料采购管理 核电项目
    甲供 业主 包括石料厂运营和混凝土试验室 三门由中混负责原材料采购与管理
    石岛湾由业主供应原材料,中混管理
    三门核电工程、石岛湾核电工程
    包括石料厂运营、不含混凝土试验室 由业主供应原材料,中混负责管理 海阳核电工程
    乙供 总承包商或施工承包商 包括石料厂运营和混凝土试验室 中混负责原材料采购与管理 方家山、昌江、福清核电工程
    不包括石料厂运营和混凝土试验室 土建施工承包商供应原材料、中混负责管理 阳江、宁德、防城港、红沿河核电工程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混凝土成本价格测算表

    Table  2   Calculation form of the concrete cost price

    序号 材料 C40 C35
    计价/(kg/m3×元/kg) 成本价格/(元/m3) 计价/(kg/m3×元/kg) 成本价格/(元/m3)
    1 175×0.003 0.53 175×0.003 0.53
    2 水泥 350×0.39 136.50 320×0.39 124.80
    3 粉煤灰 75×0.198 14.85 107×0.198 21.87
    4 672×0.046 30.91 764×0.046 35.14
    5 碎石 1 088×0.055 59.84 973×0.055 53.52
    6 减水剂 4.72×3.68 17.37 3.84×3.68 14.13
    7 引气剂 4.72×1.025 4.84 3.84×1.025 3.94
    8 运维费 101 101 101 101
    合计 / 365.84 / 354.93  

    注:运维费为混凝土运营商的专业运营和技术服务费。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核电工程Cx混凝土价格汇总表

    Table  3   Summary form of nuclear power project Cx concrete price

    序号 成本单价/(元/m3) 合同单价=成本单价×10%/(元/m3) 备注
    C35 354.93 390.42 核岛
    C40 365.84 402.42 核岛
    C45 373.48 410.83 核岛
    C55 409.29 450.22 核岛
    C60 414.93 456.42 核岛
    C15 290.25 319.28 常规岛及BOP
    C20 293.95 323.34 常规岛及BOP
    C25 305.38 335.92 常规岛及BOP
    C30 315.28 346.80 常规岛及BOP
    C35 323.71 356.09 常规岛及BOP
    C40 339.85 373.83 常规岛及BOP
    C45 354.70 390.17 常规岛及BOP
    C50 367.07 403.78 常规岛及BOP
    下载: 导出CSV

    表  4   甲供、乙供混凝土费用对比表

    Table  4   Comparison of pattern A & B supply concrete expense

    项目内容 混凝土量 甲供 乙供
    混凝土综合单价 420元/m3 510元/m3
    两台华龙机组混凝土费用 100万m3 42 000万元 51 000万元
    四台华龙机组混凝土费用 200万m3 84 000万元 102 000万元
    六台华龙机组混凝土费用 300万m 126 000万元 153 000万元
    下载: 导出CSV
  • [1] 叶奇蓁. 我国第三代核电建设居世界之首[J]. 中国核电,2014,7(2): 98-98.

    YE Q Z. China's third-generation nuclear power construction ranks first in the word[J]. China Nuclear Power,2014,7(2): 98-98.

    [2] 孙汉虹,程平东.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4-11.

    SUN H H. CHENG P D. Nuclear project management [M]. Beijing: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6:4-11.

    [3] 王进良. 核电工程混凝土生产管理[J]. 中国电力教育,2010(S1): 776-778.

    WANG J L. Nuclear project concrete production management[J]. 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2010(S1): 776-778.

    [4]

    福建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 福建工程造价信息 [EB/OL]. 

    [5] NB/T 20023—2010,核电厂建设项目费用性质及项目划分导则 [S].

    NB/T 20023—2010,Guidelines for cost category and cost account of nuclear power plant construction project [S].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黄政宇. 漳州核电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中国核电. 2022(02): 252-256 . 百度学术
    2. 黄政宇,胡寒婕. 漳州核电项目前期建设成本精益化管理研究. 南方能源建设. 2018(04): 135-140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0)

图(4)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92
  • HTML全文浏览量:  136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8-21
  • 刊出日期:  2020-07-16

目录

Zhengyu HUANG

  1. On this Site
  2. On Google Scholar
  3. On PubMed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