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匿名盲审
  • 学术期刊非营利性
  • 全球免费开放获取全文
  • 最新科研成果提供绿色通道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7卷  第2期

封面目次
《南方能源建设》2020年第2期封面目次
2020, 7(2)
摘要:
特约专稿
中国规模化氢能供应链的经济性分析
黄宣旭, 练继建, 沈威, 马超
2020, 7(2): 1-13.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01
摘要:
    目的   文章研究规模化氢能供应链的经济性,未来十年,氢能作为战略能源将会重构社会的能源结构,并影响未来社会能源总成本。预测大规模氢能时代的制氢、储氢、输氢、分销、应用的成本,和市场化的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氢气由于高储运成本,用途、品质的多样性,氢气市场存在分层结构。分析氢能与常规能源的可比价格,提出原油当量价格(POE)的概念,预测未来氢能价格的合理区间。解决供应链问题是获得低成本氢能的关键,由此提出干线门站模式,解决绿氢的资源分布与长距离输送氢能的问题。    方法   利用平准化氢气成本(LCOH)分析模型,测算大型光伏制氢管道输氢LCOH,分析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输氢的经济性。利用氢能供应链的储、输、卸六个象限成本公式,分析气氢、液氢、固氢、有机氢、管道氢等不同储运技术,短距离氢储运成本,分析门站后输氢的场景和成本,预测短距离输氢的成本趋势。    结果   研究表明:我国有丰富的绿氢资源,随着投资下降,预计大规模绿氢管道输送的城市门站LCOH将低于2.0 RMB/Nm³,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氢源。当前,氢储运技术气氢、液氢、甲醇、合成氨、有机氢、固氢、管道氢,随着规模的增加实现远距离输送。在现有的技术下,城市门站到终端的输送,氢短距输送(<100 km)测算成本都在1.2 RMB/Nm³以下,由此评估的氢能供应链的总成本,干线门站模式下氢能最终到达终端的价格约为3.2 RMB/Nm³,当量价格POE与汽油价格接近,考虑燃料电池的能效因素,氢能汽车在4.0 RMB/Nm³的氢价下,具有比汽油车更低的百公里燃料费用。    结论   因此,氢能作为战略能源,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实现中国氢能源的绿氢替代,在技术经济上是可行的。
氢能
二氧化碳与氢合成甲醇技术和产业化进展
林海周, 罗志斌, 裴爱国, 杨晖, 王小博
2020, 7(2): 14-19.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02
摘要:
  目的  二氧化碳和氢合成甲醇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对CCUS产业链条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支撑作用。  方法  文章主要对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热力学特性、催化剂开发、产业化发展和技术经济性情况进行了综述。  结果  Cu基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和In2O3催化剂是主要反应催化剂类型,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高二氧化碳转化率和高甲醇选择性。尽管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进步很快,目前已处于中试试验示范阶段,但受限于氢气原料成本较高和当前甲醇价格较低当前还难以大规模推广。  结论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带来氢气价格的下降以及未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二氧化碳加氢制取甲醇将迎来新的发展。
等离激元效应促进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罗志斌, 王小博, 裴爱国
2020, 7(2): 20-27.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03
摘要:
  目的  利用光催化分解水的方式直接将太阳能转化并存储为氢气的化学能,是发展清洁能源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文章围绕等离激元效应对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促进机理进行综述,以推进其产业化应用。  方法  阐释了等离激元效应在光催化分解水反应过程中的微观机制,分析了等离激元粒子在增强太阳光的吸收能力、拓展吸收光谱的响应范围、促进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提升光生载流子的热力学能、以及提供光催化反应活性中心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结果  通过总结当前等离激元效应促进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研究进展,浅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结论  基于等离激元效应在太阳能生产燃料中的巨大应用潜力,不同学科背景的相关学者协同合作,对影响光催化剂效率和寿命的各项决定性因素积极研发攻关,将促进该技术领域获得重要突破。
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高效清洁发电系统
曹静, 王小博, 孙翔, 罗志斌
2020, 7(2): 28-34.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04
摘要:
  目的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尖端技术,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碳氢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和热,具有燃料来源广、发电效率高、余热品质高、运行安静、排放低、可模块化安装等优点,是实现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方法  文章阐释了SOFC发电原理,介绍了国内外SOFC技术和产业化现状,分析了基于SOFC的分布式热电联供、联合循环发电以及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IGFC)新一代发电系统应用场景。  结果  通过燃料电池发电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现状研究,浅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资源禀赋和对高效清洁发电装置的市场需求,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结论  对比国内外在SOFC领域的技术差距,基于国内在SOFC电堆核心材料方面的优势,加大对SOFC系统集成技术攻关,为新一代以高温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清洁高效发电产业奠定基础。
海上风电-氢能综合能源监控系统设计
杨源, 陈亮, 王小虎, 谭闻
2020, 7(2): 35-40.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05
摘要:
  目的  针对大规模的海上风电投产后消纳问题,提出了海上风电-氢能综合能源监控系统。  方法  提出了海上风电-氢能综合能源监控系统的系统架构、分析了陆上加氢站、海上制氢站、海上风电机组各监控子系统的要求,并给出了能量管理的要求。  结果  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顺序控制、发电预测及计划、分布式电源管理、制氢负荷管理的要求。  结论  系统达到了自发自用,短时储电,长期储氢,负荷可控的控制要求。方案切实可行,有望于工程应用推广。
电解水制氢在电厂和氢能项目的设计应用
李鹏, 肖建群
2020, 7(2): 41-45.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06
摘要:
  目的  电解水制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燃煤电厂、燃气电厂和核电厂,也将更多地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厂配套的氢能项目,有必要对制氢系统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方法  以某燃煤电厂和风力发电及太阳光伏发电厂配套氢能项目为例,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设计规定,阐述了相应的电解水制氢系统设计方案。  结果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能为电厂氢冷发电机、加氢站和氢气用户持续提供满足纯度、湿度要求的氢气。  结论  文章旨在为更多电厂和氢能项目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方案。
光热发电
国标《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关键共性技术
许继刚, 李心, 仇韬, 汪毅, 赵晓辉
2020, 7(2): 46-50.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07
摘要:
      目的     塔式光热发电是我国首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主流型式。为了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有必要对塔式光热发电站的设计进行规范。      方法     在总结分析塔式光热发电站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对光热发电设计的共性原则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适用范围、规模划分、设计寿命等共性原则,重点研究了太阳能资源评估、集热系统与设备、储热系统与设备、自动化系统等关键技术方案。      结果     确定了塔式光热发电站的主要设计方案,给出了发电量估算方法,制定了世界首部太阳能光热发电设计标准《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标准为国内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主要内容已经上升为国际标准IEC62862-4-1《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总体要求》。      结论     标准可对塔式光热发电站的设计提供指导。
塔式光热电站集热场设计综述及经济性研究
李心, 许粲羚, 纪培栋, 肖刚, 章涵, 金建祥
2020, 7(2): 51-59.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08
摘要:
  目的  为系统性梳理塔式光热电站集热场设计的内容,评估集热场设计对电站经济性的影响,对集热场设计进行综述介绍,提出了塔式光热电站集热场设计的基本思路,分析了影响集热场效率的因素并进行经济性研究。  方法  将集热场设计分为吸热塔位置和高度设计、定日镜布置设计及集热场道路设计这三部分内容分别介绍,采用对集热场效率的构成子效率进行分解的方法,并以影响集热场经济性的主要两个设计因素为重点开展研究。  结果  提炼了集热场设计需考虑的多种因素,总结列出提升集热场子效率的各因素设计结论,提出在目前工程条件下集热场规模越大光热电站经济性越好,得到定日镜布局疏密对经济性的影响结论。  结论  所提出的结论指导意义强,为塔式光热电站设计提供借鉴。
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控制系统研究
仇韬, 许粲羚, 王伟
2020, 7(2): 60-64.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09
摘要:
  目的  旨在解决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控制领域的难点问题。  方法  首先基于太阳位置计算天文算法,发明了一种高精度,易于工程实现的定日镜跟踪控制算法;其次对定日镜场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系统架构、硬件与软件设计方案、基于图像处理的反馈测量方案;最后对电站的全厂控制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规划并提出了镜场控制系统与DCS主控系统之间的信号接口。  结果  可大幅度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建设周期。  结论  研究成果体系完整、易于工程实现,可用较低的工程造价满足塔式光热电站控制精度的要求。
《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结构设计内容解析
李红星, 何邵华, 杜吉克, 易自砚
2020, 7(2): 65-69.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0
摘要:
  目的  《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GB 51307是塔式光热电站的综合性标准,标准对相关特种结构设计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使大家在应用《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进行相关结构设计时能够正确理解条文和条文说明,本文对该标准结构设计部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解析。  方法  结合标准规定从一般规定、抗震设计、地基与基础、吸热塔结构和熔盐泵支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标准制定背景,介绍了国内外常见的吸热塔结构型式、熔盐泵基础型式、定日镜基础型式等,对结构控制指标、吸热塔阻尼比等特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结果  通过标准制定背景和特种结构型式的介绍,以及特殊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对塔式太阳能电站中特种结构的设计、原则性规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结论  为《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并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定日镜场道路设计
彭兢, 石涛
2020, 7(2): 70-74.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1
摘要:
  目的  定日镜场道路设计是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降低电站初投资和提高定日镜场效率,科学、有效、合理进行道路设计。  方法  将定日镜场的道路按性质和使用功能划分为四类:主通道道路、辐射道路、周边环形道路和定日镜间道路,对其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分别从道路布置形式、结构设计、附属设施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结果  总结出定日镜场各类道路平面布置的原则和要求;提出路面结构设计要以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经济合理为前提,要着重考虑道路施工、当地地材、维修条件等因素;给出不同场地条件的定日镜间道路路面结构形式;同时提出在定日镜场内设置道路标识系统。  结论  可对今后的定日镜场道路设计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太阳能光热电站有关消防设计问题的探讨
张开军
2020, 7(2): 75-80.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2
摘要:
  目的  为太阳光热发电站不同于常规发电厂的系统,制定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消防设施设计标准,以保障电站的建设和安全运行。  方法  利用现行的国家规范、标准,对太阳能光热电站采用的熔融盐、导热油的特性及其系统设备、建(构)筑物耐火等级进行分析判别;对电站采用的辅助燃料系统和消防给水的有关特殊消防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  分析判别固态单体熔融盐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熔融态熔融盐火灾危险性为戊类,导热油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熔融盐、导热油系统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为二级,根据火灾危险性等级提出具体的消防防火措施。  结论  对电站采用熔融盐、导热油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分析判别结果符合现行的国家规范、标准,为太阳能光热电站工程的消防设计提供借鉴。
海上风电
桶型基础气浮拖航特性综述
刘博, 裴爱国
2020, 7(2): 81-90.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3
摘要:
  目的  桶型基础是一种新兴的环境友好型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具有建造简单、施工高效、综合成本低等特点,逐渐受到了国内外海上风电工程界的关注和认可。桶型基础底部开口,可通过内部气垫的压缩产生的气压力排开水体,形成桶内外水压差来提供上浮力,这种自浮特性是桶型基础能够进行气浮拖航的前提。  方法  总结了国内外气垫结构的浮运特性,对比论述了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气浮结构的相关理论、试验方法和研究结果。  结果  综述分析了气垫、分舱形式、谐振晃荡等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  结论  气浮拖航特性分析对桶型基础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基于多种桩型的海缆保护系统研究
邓俊儒, 张青云
2020, 7(2): 91-97.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4
摘要:
  目的  为了对海缆保护系统的设计和性能提供较为可行的建议。  方法  分析了海缆保护系统各部件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结构设计等,并研究了这些性能的合适范围,给出了计算模型。从风机基础、材料组成、微观结构、成本控制、失效原因等角度,并结合美国API标准及国内外研究,分析了J型管、I型管、单桩穿海缆三种主流形式及各部件如中心夹具、弯曲限制器、弯曲加强筋、固定装置等。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夹具的抗脱拉强度应大于35 kN,弯曲限制器材料的抗拉强度大于45 MPa。  结论  若部件的材料性能达标、结构设计合理、可减少不同部件在施工和服役期间的失效频率。所分析的设计和性能要求是较为合理有效的,可为海缆保护厂商的研发和实际生产提供合理建议。
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中的集电海缆研究
崔东岭, 江春, 史忠秋, 刘玢, 孙宏达
2020, 7(2): 98-102.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5
摘要:
    目的   从2017年开始广东省海上风电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近海浅水区风电场开发的趋于饱和,近海深水区大型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即将开始。在整个海上风电的设计过程中集电海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连接风机与升压站的集电线路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电能损耗,减少项目初始投资,提高运行的可靠性。针对海上风电从常规化向大型化的转变,集电海缆的设计亦需要同步做出调整。    方法   基于此,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论述了在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中采用66 kV集电海缆的可能性。    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当风机容量达到10 MW及以上,风电场整体装机容量达到1 000 MW时,66 kV集电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明显好于目前采用的35 kV系统。    结论   虽然目前国内海上风电领域暂无66 kV集电海缆投运的实际案例,但随着海上风电开发容量的不断增加,中国海上风电的集电系统势必会像英国、德国一样,向着更高电压等级的方向迈进。
砂质海岸单桩基础的冲刷特征与防护措施试验研究
毕明君, 刘晋超, 苏荣, 王洪庆, 刘沙
2020, 7(2): 103-111.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6
摘要:
    目的   海上风电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造合适的海上风电基础支撑结构,近年来,单桩结构成为海上风电机组的主要基础形式。单桩基础在海洋环境中的局部冲刷问题对风机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方法   通过开展系列物模试验,对某建于砂质海床并采用大直径单桩基础的风电场工程的桩基局部冲刷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直径、水深、波浪以及水流等因素对局部冲刷深度和范围的影响,并研究了砂被和沙袋等措施的防护效果。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直径7.0 m和6.5 m两种桩基,冲刷最深处均在单桩迎水面,最大冲刷深度为桩基直径的0.8~0.9倍。    结论   采用无搭接方式铺设砂被并且采用沙袋填充冲刷坑可对桩基结构周围底床形成很好的防护,可为同类工程冲刷试验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一种新技术在海上风机基础冲刷防护的应用研究
和庆冬, 戚建功
2020, 7(2): 112-121.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7
摘要:
  目的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迅速发展,大直径单桩基础得到广泛应用,基础冲刷情况也日益严峻,选择合理适用的防冲刷方案对风电场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通过某海上风电项目运行一年后大直径单管桩基础出现严重冲刷现象引出问题,对桩基础冲刷原理、目前国内外常规采取的防冲刷方案进行了概述,对某海上风电项目采用淤泥固化方案进行桩基础防冲刷试验的原理、参数、方案、工程实施进行了详述。  结果  通过对试验桩位长达两年的多次扫测、潜水员下水探摸,基本确定淤泥固化土层与桩身结合紧密、覆盖完整、试验效果良好。  结论  淤泥固化这种新型材料在海上风电基础的防冲刷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推广意义。
广东阳江“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生态发展可行性初探
莫爵亭, 宋国炜, 宋烺
2020, 7(2): 122-126.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8
摘要:
    目的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和新能源产业高效结合发展的典型代表,为了响应国家“用海空间立体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政策,缓解港口海域水产资源的供给压力,对广东阳江“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生态发展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究。    方法   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和《海洋监测规范》,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等对三峡阳江海上风电海域的叶绿素α与初级生产力以及海洋生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结果   研究表明:调查海域叶绿素α含量平均值为1.79 mg/m3,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353.05 mg·C/(m2·d),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7种,浮游动物11门76种,大型底栖生物5门31种,潮间带生物5门43种,游泳动物3门37种。    结论   本项目所处海域初级生产力较高,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游泳动物等物种丰富,具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生态基础和优势,也具有较大的渔业资源潜力和建设海洋牧场的可行性。
核电技术
新型核电机组启停及给水系统控制策略
刘宇穗
2020, 7(2): 127-131.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19
摘要:
  目的  采用研究、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得到机组启停、给水、旁路的控制策略。  方法  参考项目经验,借鉴核电常规岛和火电机组的先进设计理念,对机组工艺系统的设备进行优化,相应优化控制策略,主要考虑“机组启停和旁路系统”和“给水系统”控制策略优化。  结果  研究机组启停控制策略2个方案;给水控制策略5个方案;旁路控制策略3个方案。  结论  “机组启停控制策略”采用方案一,控制策略较简单,较方案二耦合少,经济性较合理。“给水系统控制策略”采用方案二(母管制)控制方案合理,经济性好,系统运行安全;“旁路控制策略”采用方案一,方案一经济性好,保护控制逻辑完善。
核电厂厂用水系统概率安全分析方法研究
曾令刚, 李波, 赵军, 王伟
2020, 7(2): 132-140.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20
摘要:
    目的   厂用水系统作为核电厂的最终热阱对核电厂的运行及事故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故障树方法对正常运行工况与停堆工况在寒冷与非寒冷天气条件下的四种情况进行模化,并分析了厂用水系统作为事故缓解手段的可靠性;蒙特卡罗方法被用于分析该系统作为始发事件贡献因素的可运行性;同时,由敏感性分析得到了设备失效率、定期维修周期与年平均不可用时间的关系并就此给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结果   定量化结果给出厂用水系统对于不同任务时间的不可靠度,其中重点关注的正常运行工况在非寒冷天气下的不可靠度为1.47E-01(任务时间1年),事故缓解过程的不可靠度为4.10E-04(任务时间72 h);停堆工况非寒冷天气下的不可靠度为6.45E-03(任务时间96 h)。丧失厂用水作为始发事件的发生频率约2.0E-03/年,系统的年平均不可用时间约3.4 h。    结论   结果表明:海水预处理系统作为厂用水冷却塔的补水水源,对厂用水系统不可靠度贡献较大,并且该系统中贡献最为显著的主给水管道上电动隔离阀的运行失效,因没有冗余设计而成为单点故障。此外,相比于降低设备的失效率,缩短定期维修周期对于降低年平均不可用时间更具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市政交通
紧邻高架城轨站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与施工控制
甘展孜, 张宇明
2020, 7(2): 141-147.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21
摘要:
    目的   城市轨道是综合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变形控制要求极高。一直以来,避免或降低临近深基坑等外部作业对轨道承台桩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轨道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运营是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    方法   以毗邻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前山站的某深基坑为项目依托,采用土工试验、数值模拟、经验分析与现场监测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变形要求及诸多工程问题,研究了深基坑开挖对毗邻高架城轨站承台桩等结构的影响和基坑支护体系的变形特征。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城轨站承台桩计算的各项变形指标与实际监测的各项变形指标均小于允许值,满足城轨站承台桩结构的变形要求及施工控制要求;毗邻城轨站段采用地下连续墙+三道内支撑,其余各段采用排桩+三道内支撑的支护方案安全可靠、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提出的施工控制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施工控制难、变形要求高、场地条件复杂等诸多工程问题。    结论   合理的支护方案、可靠的数值分析、有效的施工控制措施和相应的研究方法、思路可为相似工程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软基路堤拓宽对原路堤桩体受力特性的影响
陈希贤, 倪嘉, 汪林威, 薛娈鸾
2020, 7(2): 148-156.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0.02.022
摘要:
      目的     交通量日趋饱和与建设用地日益紧张促使道路需要进行拓宽改建,为了进一步研究路堤拓宽时的稳定性,对软基路堤拓宽时原路堤下桩体受力特性的变化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Abaqus对离心机模型验证后,分别建立拓宽路堤与原路堤有限元三维数值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拓宽路堤自重、不同拓宽路堤土体参数对原路堤下不同位置桩体的受力和变形性状以及破坏模式的影响。      结果     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路堤下各桩对抗滑的贡献不同,接近坡脚的桩主要受弯剪作用,远离坡脚的桩主要受轴力作用;拓宽路堤土体自重使得原路堤下桩体所受弯矩及剪力减小,所受轴力增大,越靠近拓宽路堤的桩受影响越大,原路堤下桩体的位移增大,其中靠近原坡脚处的竖向位移增量最大,横向位移增量最大处位于原路堤中部;拓宽路堤土体重度能显著影响原路堤的竖向位移,而其变形模量和强度参数对原路堤的竖向位移影响不明显;路堤拓宽后在荷载作用下,原路堤下桩体的受力特性较拓宽前会发生改变,潜在破坏模式由弯剪区、压弯区和受压区三个分区变为压弯区和受压区。      结论     所建模型能较好验证离心机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能对路堤拓宽的稳定性分析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