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核能发电技术专辑

摘要:
  目的  电磁驱动型稳压器喷淋阀是压水堆核电机组的关键阀门之一,实现该阀门的自主化研发对于核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文章从电磁驱动型稳压器喷淋阀的系统功能需求和技术参数要求出发,简要介绍了自主研发的电磁驱动型稳压器喷淋阀的整机结构、比例电磁铁、中置热防护装置、阀位信号检测与输出装置及先导式阀芯调节系统的结构设计等。
  结果  通过本次自主化研发,掌握了电磁驱动型稳压器喷淋阀设计技术,解决了电磁驱动结构的技术难点和阀门高温高压介质的工况适应性问题,实现了电磁驱动型稳压器喷淋阀的系统功能。
  结论  自主研发的电磁驱动型稳压器喷淋阀满足三代核电稳压器喷淋阀的发展需求,可推广应用。
摘要:
  目的  快堆核电厂蒸汽参数有别于常规火电厂和压水堆核电厂,因此有必要对蒸汽管道的疏水系统设计进行研究。
  方法  结合常规火电厂和压水堆核电厂的设计经验,对蒸汽管道的疏水系统从系统配置和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
  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的结果、并针对快堆蒸汽系统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快堆核电厂疏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优化设计方案满足了快堆核电厂的设计要求,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可为后续其他核电厂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  为储能火电联合调频项目合理配置储能容量,建立联合调频的收益模型,提供储能功率选择的依据。
  方法  基于广东某电厂机组的历史运行数据和市场出清价格,对机组和储能联合调频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储能功率选择对联合调频性能和收益的影响。
  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储能系统通过提升机组的调频性能和增加调频里程,大幅提升调频收益,且随着储能功率的增加,调频收益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受机组性能差异和运行状况的影响,储能对调频性能和调频收益提升的程度不同。
  结论  证实通过仿真计算确定储能容量是合理可行的,可为后续联合调频项目中储能容量优化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  重要厂用水系统负责向核岛提供冷却水源,并把热量带到最终热阱,实行物项分级有助于力求经济的前提下实现安全功能最优。
  [方法]  SSG-30方法是按照物项所承担安全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失效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依据系统流程对物项的安全功能进行分解,同一系统的不同功能可以采用不同的安全分类和分级,同一功能的不同设备可以采用不同的安全分级,同一设备的不同部件可以进一步分级,可以采用功能冗余的方法满足单一故障准则。
  [结果]  分级结果可以用来复核系统功能,如安全级部件必须满足抗震要求并配置应急电源后方可投入运行。不能依据既有压水堆设计中成熟的“工程经验”来降低物项的安全等级。
  [结论]  运用功能分解进行物项分级的方法可为其他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  我国在建及在运核电厂多为滨海厂址,根据以往观测数据及分析,防洪设计多以风暴潮作为控制性条件,海啸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构筑物对海啸的防护方法方面缺少工程经验。福岛核事故后,海啸对核电厂安全的影响受到了核安全监管、核电从业者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国内也开展了对在运核电厂海啸防护水平的复核。
  [方法]  结合海啸的特点,针对我国滨海核电厂并以某一核电厂为例,通过海啸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工作,以此开展对核电厂海啸防护的复核工作。
  [结果]  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在海啸波作用下,我国已建滨海核电厂厂坪标高的设置对于近地海啸防护裕度较为充裕。
  [结论]  结合现有海域防洪措施,针对后续新建的滨海核电厂设计中需结合厂址条件进一步考虑对于马尼拉、琉球海沟可能产生地震海啸的防护,以增大安全裕度。
摘要:
  [目的]  在内陆核电启动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近期内我国核电建设仍将以沿海项目为主;由于岸线资源愈发紧缺,沿海核电厂址的选择难度不断加大,需要拓宽思路,科学选址。
  [方法]  重点考虑沿海次区域,采用二次循环冷却的技术方案,结合地震地质、应急疏散、环境保护等条件,论证并做好核电厂址选择。
  [结果]  粤西某核电工程的实际情况表明,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优化选址、科学决策。
  [结论]  对后续核电选址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对核电布局的科学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
  [目的]  文章旨在论证严重事故下内陆核电厂具有可靠的水资源安全应对措施。
  [方法]  通过对比内陆核电放射性废液处理结果与国家相关标准,分析了严重事故工况下内陆核电的放射性废液的处理措施,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措施—加强备用电源、备用水源和增加废液存贮水池。
  [结果]  结果证明:严重事故下,通过安全壳包容、核岛厂房滞留、水池暂存三道外层的放射性物质隔离措施,能够将放射性物质在厂内进行“存贮、封堵和处理”。
  [结论]  CAP1000内陆核电具有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事故缓解措施,能够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有能力在严重事故下确保水资源安全。
摘要:
介绍了近期美国、日本和中国核电厂抗震设计地震动规范的现状和趋势,以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开展的AP1000机型核岛基础隔震设计课题为例,分析了AP1000机型核岛基础隔震设计的必要性及总体概念设计内容,研究了美国核管会目前重点关注的核岛基础隔震设计内容以及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应对策略,研究成果为核电厂的抗震设计及核岛结构基础的隔震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摘要:
自《核设施结构、系统和部件的抗震设计准则》(ASCE/SEI 43-05)实施后,三代核电厂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已经与过去传统二代核电厂有了本质上的差别,美国自2005年后推出一系列配套的核电规范、标准来与三代核电厂的新抗震要求相适应。美国核管会针对新发行的《标准审查大纲》(SRP 3.7 Rev.3 2007年版及Rev.4 2014年版)来作全面配套修订,更是确认了三代核电厂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更高要求。结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40余年从事核电厂土建结构设计及抗震分析工作积累的实践操作经验,介绍了三代核电厂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最新依据性规范标准、主要内容及分析手段,给出了可供实际核电工程应用的研究成果。
摘要:
近期美国核管会NRC颁布的标准审查大纲《Standard Review Plan》Rev.3(2007)版已通过我国核安全审评中心翻译出版,表明我国核安全局将按最严的国际标准执行核工程的安全审查。通过对比美国核管会标准审查大纲SRP 3.7.2节1989版、2007版以及最新2013版的抗震主系统主要内容,结合以往核电工程抗震分析的实践经验,按其所列验收准则各条分别作出专业性的讲解与点评。研究表明:SRP 2013版在概念上更清晰,并在可操作性上更加完善,研究成果对理解核电厂抗震主系统分析要求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摘要:
从减排、能源结构调整、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和我国科技体系中的定位及核电发展的必要性,根据我国运行核电厂的实际情况和自主设计的先进核电厂特性说明核电的安全性,同时根据运行核电厂放射性排放数据论述核电厂对环境和公众不造成任何有害的影响,并对核燃料循环、核废物对策和处理措施进行了论述。预测核电中长期发展情景,通过评估核电及配套核燃料产业能力,以及装备及相关行业发展情况,表明我国工业基础能够支撑核电的规模化发展;并反过来,核电将促进相关行业大发展,提高其技术水平,高科技含量,发展成高端产业,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
摘要:
通过对岛屿核电厂址的大容量电力送出、核应急、极端气象条件下安全运行、综合效益等四个关键性问题分析,提出了开发岛屿核电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解决上述关键性问题的可能方案,得出了岛屿核电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在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观点。旨在抛砖引玉,以促进我国对岛屿核电的开发工作。
摘要:
核能作为清洁绿色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在发展核电的同时更要重视其安全性;今后我国核电选址将是沿海、内陆并举,核电规划应符合总体国家安全,选址要与自然生态、城市规划和环境相协调,遵循审慎决策原则。厂址的安全性是保证核电厂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随着厂址资源的日益稀缺,选址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愈发复杂,除了考虑地质水文气象、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大气水体弥散条件、公众参与和核事故应急响应等也是影响厂址成立的主要因素,需要做深入探讨。结合国情不断地完善我国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和核监管体系,从而保证核电厂从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整个过程都是安全可靠经济的。
摘要:
以某核岛地基沉降为例,介绍了核岛沉降计算所依据的核电标准、数值模型、参数取值、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计算表明:地基在卸载和再加载条件下的非线性、地基岩土力学特性的空间变异性、地基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以及地基岩土力学参数因开挖、排水和回填而受扰动的几何尺寸和蠕变效应是核岛区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采用三维有限元法预测的地基沉降值与实际监测资料规律一致,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摘要:
为了更好地编制国家标准《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 50983-2014),介绍了我国低中放废物处置的现状和新编国家标准的意义,探讨了低中放废物处置的废物类型、中英术语、处置深度、处置形式和多重屏障技术。研究表明:新编国家标准解决了我国低中放废物处置场选址和建设各阶段勘察技术的标准问题,界定了不同勘察阶段处置场的勘察范围,统一了低中放废物处置相关术语,给出的美国在建安德鲁低中放废物处置场案例对我国低中放废物处置场的多重屏障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